各学院(部):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校园管理、回应学生关切、加强舆情引导、强化责任落实,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结合学校实际,现就做好近期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教育引导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要选好用好抗击疫情斗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充分挖掘校内外疫情防控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将伟大抗疫精神主动融入思政教育活动,深入讲好抗疫故事,激发学生责任担当,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爱感人的育人效果。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通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报告、召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在线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片”等方式深入开展国情省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结合“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世界读书日”等时间节点,利用网络开展经典诵读、同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共读一本好书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不断运用抗疫实践中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制度鼓舞人、教育人,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强化祖国认同。
二、加强疫情防控宣传
1.宣传防疫政策。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渠道阵地,切实加强疫情防控政策和防疫要求宣传,向学生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并严格遵守学校疫情防控各项规定,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和学校的工作。组织开展以个人防护知识、学校各项管理规定和学生纪律处分规定等为内容的知识学习和竞赛答题活动。
2.普及防疫知识。全体教师要利用疫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与自己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要告诫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学生疫情期间不出门,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等。加强“校园文明监督员”工作,督促引导学生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合理间距,做好个人防护。
3.做好网络宣传。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学生提升网络素养,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创新开展“心手相牵,共克时艰”系列线上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宣传科学防控主旋律,传递青春正能量。
三、优化学生日常管理
1.落实防控措施。各学院要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四级联防联控机制,严格执行“日报告”、“ 零报告”制度,严格实施师生晨(午)检和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措施。组织全体学生按时参加核酸检测、主动接种新冠疫苗。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防疫规定,不私自外出、不翻越围墙,减少网购、外卖。
2.体现人文关怀。要合理关切学生外出就医、考试、就业等现实需要,有效预防化解矛盾和突发舆情。加强对居家学习、医学隔离观察学生的跟踪服务和人文关怀,确保防控有力度,管理有温度。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爱国主义教育、爱校荣校和文明习惯养成等方面教育为重点,在疫情防控允许范围内,积极开展防疫网络文化作品创作、“防控疫情,从我做起”主题团日活动、小型社团活动、夜跑、球类等体育活动,组织开展“15天打卡挑战—学习强国”、“疫情防控,从我做起”主题思想汇报、“战‘疫’有我”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加强学业规划与指导
1.完善学业规划。要组织班主任、学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力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指导每位学生对个人学业做出合理规划,围绕诸如提高课程成绩和学分绩点、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职业资格考证率等具体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指导课程学习。要指导学生积极调整学习状态,按照学校和任课教师的安排主动完成线上线下课程学习和答疑、测试等任务。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长班主任、学生骨干的日常巡查作用,协助任课教师维持好教学秩序,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给予必要的帮扶。
3.督促习惯养成。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帮助学生制定健康的作息时间、主动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并定期督促学生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收获。
五、做好学生疏导与资助
1.加强心理疏导。要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心理防控知识宣传,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开通心理辅导热线、邮箱等线上线下多种咨询方式。适时推出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及时开展心理减压,引导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加快推进“朋辈辅导工作室”、学院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月研讨制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报制度、学生宿舍心理观察员工作制度。建设好一网(“心灵驿站”网)、一刊(心心点灯)、一栏(心灵橱窗)、一端(树洞回音),全方位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鼓励搭建学生互助交流平台,推广“阳光同学会”等沙龙活动。
2.做好困难学生资助。要动态掌握疫情重点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努力拓展社会资助渠道和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扩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资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组织开展困难学生座谈会,开展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营造温情资助氛围。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资助育人的效率和效果。